《许倬云说美国》曾看过,想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得出的结论是这个给人希望的国家逐步另他感到失望背离原来的初衷。
最近读了很多人看的说的写的西方哲学史,于是一直对比探讨中国哲学史是什么样的,总是不得要领。
但通过许倬云从真正文化精神更深层次的问题去解答,更有意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不了解,看到过清华北大的辩论,辜鸿铭关于《论中国的精神》的阐述,不大理解为什么他可以那么自信,可以有先知,又看到季羡林老先生对于中国文化自信解读,曾仕强先生,南怀瑾先生,也有中西方学者的哲学研究,又有鲁迅先生关于中国人性的解读,又有马克思主义,这些会让人很混乱。
在这个过程中,听到了很多关于海外华人对于华人文化的说明,汉字就是文化的传承,也有几千年的文化基因流传,所以能团结如此多的族群。
在李光耀的书中也看到了类似的说法,但面对政治方面,我们的改革开放,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缺失,从学生到大学教授中功利主义,学术精神缺失,我们中间断层缺失的那些,我们不知道不了解。
最后阅读到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是一个很好的视角,通过普通大众的角度,看到了维系整个社会很重要的一面,家族的重要性,家庭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作用。
再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感受,这才是最中国的精神内涵,我们缺少挖掘认识了解和脚踏实地的认知。
许倬云先生让人动容掉眼泪的一句话,他说在危难时候,看到河南普通民众之间的帮助,让他发出一句感慨:中国这个民族有希望,希望在于民众。
他是能深入人民群众中来,实际所谓的政治文化,百姓最关心的是跟自己有哪些切实的利益,这是人性,而历史总是书写那些伟大的英雄人物,没有人为这些百姓书写。
但是阅读到了《白鹿原》看到了一种民族文化和一种精神,所以很感慨有这样学贯中西的老先生把镜头视角用在观察普通群体。这是怎样的悲天悯人和人文情怀。
但是对于过去,我们所知甚少,但回想起我们所深处的百姓日用而不自知,自己熟悉的地方,发现对于中国文化了解原来有迹可循。
许老先生说的关于市井民众中流传的关于农历的规定,24节气,关于神话: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盘古开天辟地、愚公移山,很熟悉,对于英雄人物天仙神,我们也敬重,很多传统故事,还有通俗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对于中国普通民众的影响,他有一句《红楼梦》对中国影响没那么深,因为普通百姓读不懂,所以很有意思的解释了理想社会,义气,公平,正义,感恩,修心对于人的影响。
《易经》的哲学思想,变化,阴阳这种对于中国人影响深远,《道德经》又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而中国象形文字又将这些固化,用于日常生活,无论是民间俗语或者故事。
同时又看到了宗族社会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的世代影响,在一个网里面,大家都彼此信任帮助,又必须知道自己的位置,并且互相监督,对人禁锢也是安全感的建立。
这点曾仕强先生和费孝通先生都提到过。
那么对于现代人有什么启发呢,我想我们只有了解历史过去才能够分辨,目前对过去不了解,对外面了解的并非真实,深入研究了解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伟人思想的体现。
对于我们的这代人,实际很迷茫,中国文化绝不仅仅是日本文化的工匠精神所能包容的,也不是现在所谓网红城市所代表的,那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精神,就在生活中寻找。
立功、立言、立行是儒家的终极追求,而慎独自我道德约束,家庭影响是可以传承的。
所以对于个人启发有几点,中国文化还是需要深入了解学习,不仅是书画艺术哲学这些高大上的,日常的给孩子可以讲述的耳熟能详的故事,谚语,童话也是文化的传递。
似乎找到了一个理由和一个根,这个人无论深在何方,只要中国菜,节气节气就是中国文化,无论是五行还是关于喝茶下棋,油盐酱醋茶,所以给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一个思路。
就是深入生活的就是中国文化,同时要让一个孩子一个人从小接触了解中国文化,就从中国字,这些故事小说诗书画开始,是最好的渠道。
之前不理解女娲补天意味着什么,现在了解后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这就是听读一本书给予自己的思考。
有时候我们并不是想了解学习某个具体的知识,缺少的是更高的视角和更充分的理由。
对于给孩子如何讲述中国文化一直一头雾水,现在大概能了解一些了,从小的文化熏陶的重要性,古文文言文的重要性,那是更高级的学习。
当然也不敢丝毫懈怠对于西方逻辑思维的培养。
这里更奠定了一点,我们更注重于归纳总结分类,不擅长逻辑推演,演绎,所以在这方面千万也不能大意。
对于个人生活而言,回看我们历史中天人合一的相处模式,对道德的追求,无为而治,对人的尊重,不怕困难,顺应自然的勇气,是我们民族的魂,同时改革开放到现在又看到了人性的释放,但现在是时候找回我们真正的民族精神了。
能否找回,能花多长时间找回是个问题,但历史告诉我们最通俗朴素的智慧,节俭,勤劳,谦虚,谨慎。
但我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长期主义,这是我们目前很多现实原因的结果,无论从哪个角度,但看现在目前国外教授对于中国申请国外大学评价来看,中国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方向,短视功利,不是真正喜欢,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本身智商相差不大的中外学生的差别,就在于观念的影响。
所以从长远角度,能保持清醒,把握坚持长期主义,理性的人是最后的人生赢家,孩子的教育有些时候急反而是拔苗助长。
所以当下如何用中国文化精神指引自己站在更长远的历史中看待这个时代,看待自己,是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