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我们一直带着小萌和小乖「唱诗」。
这源于每次去超市的1小时车程,他俩总是太无聊,索性给他俩找点事做。
从骆宾王的《咏鹅》到李绅的《悯农》,从李白的《赠汪伦》到杜甫的《绝句》,小萌其实并不懂诗中所蕴含的意义,小乖就更别提了,他俩纯粹当儿歌一样唱着玩。
(资料图)
前阵子北京一夜入冬,4级风刮落了金黄的银杏叶,小萌和小乖在户外玩叶子,突然对我说:「妈妈,这不就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吗?可为什么落下来的不是花,都是叶子呢?」
「对,这不是落花,这应该算是……落英缤纷。」我和讨论,《春晓》发生在春季,而现在是深秋,又讲到落英缤纷的出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他为世外桃源的故事雀跃不已,跟我说:「妈妈,李白是不是也去过桃花源?」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李白送汪伦的地方,有着桃花潭水深千尺,所以我猜他应该去过桃花源。」
就这样,我们聊古人的世界,聊李白的诗,聊了很久……
去年,我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上课的时候,州儿童协会的博士就曾说,当孩子将意识里的「碎片」组成「整幅画面」时,就意味着他的大脑正在发生神奇的变化,他能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也就能学得更好。
虽然他未必记得当年具体学了什么,但清晰的思维模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他未来的学习。
唐诗宋词真的是非常好的声律启蒙素材。
近了说,这些诗词能帮助2岁左右的小朋友更好地说话;远了说,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会让他们拥有更丰富的心灵。
当别人看到大海之能感慨「真大!」的时候,你的脑海里能浮现出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慨,进而你的脑海中就不再只是一汪蓝色的波涛,而是过往的记忆,是更加波澜壮阔的思维海洋。
当你看到一副名画时,不仅是看到笔触、艺术形式,而是能读懂意境。梵高《罗纳河上的星空》,你会浮现出「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句子——毕竟艺术作品是相通的。
这些经世传颂的诗词,会在看得到的未来,带孩子穿越时空与先贤坐而论道,并会在未来成长之路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产生精神的共鸣。因为,这是千年来只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传承。
现在孩子还很小,正处于对音韵、声律感兴趣的阶段。但古诗的学习,还能让他们排挤掉一些不好、无意义的东西。
我有个朋友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他总说孩子不用学古诗,学了也理解不了那些磅礴的意境,更缺乏和生活经验的感知,等上了初中再学不迟。
结果,有天放学,他听见儿子唱了幼儿园流行的改编儿歌,歌曲朗朗上口,歌词也押韵无比,只是里面充斥了各种反动的思想、甚至是脏话和恶作剧的内容。
他顿时后悔不迭:原来孩子是真的想唱歌,既然如此,不妨让他唱诗吧!很快,他家孩子就开始积累各种古文和诗词。
去西湖之前,他教孩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本以为孩子无法理解这些生涩的用词,没想到登顶雷峰塔,看到波光涟涟的西湖时,昨天怎么教都不太熟练的诗,被孩子流利地背了出来。
背完,孩子说:「原来这就是水光潋滟晴、山色空蒙呀,真美啊爸爸!」
去武汉玩,他又尝试着教孩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一次,孩子在黄鹤楼顶俯瞰长江,痴痴地说:「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天际流,可是爸爸你看,长江真的流啊流,流到天边,流到我们都看不见的地方去了。这诗写得可真好啊!」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带小朋友唱诗的启蒙歌曲:
- 常青藤爸爸
- 婷婷唱古诗
- 新学堂课
上述内容和音乐本身都相当不错。此外宝宝爱听的贝瓦儿歌、宝宝巴士里面也有一些古诗唱读的内容。
家长可以都试试,看孩子喜欢哪种风格的,就带着唱哪种风格的。
唱诗的关键是让孩子能更好地咬字、诵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能理解诗句的含义。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学习完全出自兴趣,看起来未必有用,在短期内更是难见效果。
只要孩子喜欢,并享受这个过程,就能形成「兴趣-学习-成就感-学习」的良性循环。
这可是花多少钱都教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