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两脚随便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河南,曾经承受了中华民族一半的苦难”,这话一点不假。远的不说,上世纪40年代,发生的那场大范围饥荒,河南人就承受了太多太多。
(相关资料图)
由于1942年7月-1943年春,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河南几个省,先是遭受了旱灾,旱灾平息后,蝗灾又接踵而来。导致千里沃野,颗粒无收。
1942年,为了阻止日军进攻河南,国军采取了一个残忍的措施:无预警地炸毁了花园口水库,导致淹死200万人,400万人无家可归。
在逃荒途中,最少有200万人因饥饿而死,沿途树皮草根被吃个干净。省政府向驻扎在河南的国军请求救援,但遗憾的是,这一请求遭到了拒绝。
当年黄河水淹没的地区,统称为黄泛区!至今黄泛区还是河南最穷的地方!
据统计,1942年那场饥荒,河南111个县中有96个县受灾,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县就有39个!受灾人数达到1200万,150万人死于饥荒或疾病,300万人逃离了河南。看到这组数字,太让人痛心。
一群难民聚集在院子里。他们有老人,有青壮年,也有小孩,都在等待救助。人群中,有一位老大娘裹着头巾拄着拐棍,内心的苦楚全写在了脸上。明天充满了未知,活下去成了最大愿望。
造成河南大饥荒的主要原因,救灾不力、通货膨胀、粮食减产等。
另外,除了天灾之外,日军侵华也是这场灾难的关键成因,当时的河南处于抗战最前线。
两名妇女带着孩子,来到村外寻找吃的。她们发现了一棵被放倒的大榆树,立刻跑过去,用小刀将榆树皮刮下来。榆树皮吃起来没有苦味,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最好的食材了。
说起吃榆树皮,并不是简单地把树皮放在嘴里嚼着吃。而是把榆树皮外面龟裂的部分刮掉,将白色柔软的树皮放在磨盘上磨成粉。
一位老人躺在墙角处的阳光下睡着了,在他身边还坐着一个小姑娘。因为饥饿,老人没有一点力气,不论到哪手里都得拿一根棍,为的是能站立和走路。
一群妇女站成一排,等待救助。在她们的衣服上,缀着一块写有名字的补丁。一名妇女怀里抱着孩子,孩子饿得直哭。
三名妇女在土坡上发现了一棵树,她们用刀将树皮刮下来。这些树皮能帮助她们度过艰难的时刻。
面对河南百姓的困苦,国民政府视而不见,加大力度征集军粮,加剧了灾情恶化。
村头有一个大石头臼,村民们带着在地里捡的,把晒干的食材放在石臼里捣碎成为粉末。竹筐里放的可能是树皮或者捡的红薯头。
将榆树皮磨成粉后,再将榆树皮粉掺到其他一些没有黏性的食材中,比如高粱米、野菜馒头中,主要起到粘合的作用。就是靠着这些树皮,度过艰难的日子。
在一条崎岖的逃荒路上,一名男子忽然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起来。在那个年代,为了活下去,很多人开始了逃荒,一部分人饿死在了路上。
据统计,当时河南有约300万人逃离了家园,走上了逃荒之路。他们千里跋涉,寻找能够生存的地方。没找到食物,饿死在路边的饥民,那时候这种事情已经见怪不怪了。
这是一群等待救助的小朋友,他们的衣服上也缀着写有名字的补丁。他们幼小的脸庞上,写满了各种的无助。
他们没有娱乐项目,没有力气玩耍,在他们的童年里,连能不能活下去都是一个问题,更不要说其他的奢望了。
一名妇女躺在地上,头发很凌乱。她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了。饿得实在受不了,她拔了几棵野草放进嘴里咀嚼。在她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丝光亮。
现在经常有人调侃说,自己生活太难,下个月就要吃土了。在那个年代,是真的有人就吃观音土了。
观音土,也叫高岭土。是一种制作瓷器的原材料,它十分细腻,走投无路的人们时常会用这片土壤充饥。吃了这种土后,可以暂时缓解饥饿感,人们心生感激,就把这种土称为观音土。
这画面,真的可以用千里赤野来形容。村子里的房屋大部分都是破落的,有的已经倒塌,只剩下断壁残垣。整个村子到处笼罩在死气沉沉的氛围中。
虫灾加上干旱,庄稼、树木和草都枯死了。没有了绿色植被,没有降雨,连昔日水流丰沛的沟渠河道也露出了底。河道里的水几乎干涸了,几名妇女蹲在河床上仅有的水流边洗衣服。
在等待救助的人群中,一个孩子饿得哭了起来,看着真让人揪心。
在当时,为了能让孩子活下去,会将儿女卖到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当年有一名记者,在《河南灾荒目睹记》中写道:“在秋初,卖儿女者尚多,一个女孩可以换百余斤粮食,有论斤者,可卖至三元一斤,后来因买者绝少,已变为弃儿或送女。
照片中这两个孩子是兄弟俩,他们不是在玩耍,而是在干活。一个戴帽子的孩子,手里拿着一把菜刀,正蹲在榆树下砍榆树皮。
因为年纪小,又没有力气,刀砍在树上,只砍下来了一些老树皮。其中一个孩子躲在树的后面,他面对镜头有些胆怯。
一名妇女站在村头一棵树下,树上两米以下的树皮已经被人们削掉拿去充饥了。她根本没有力气爬树,所以一脸无奈。
而被环剥了树皮的大树,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枯死,不再有绿叶,到时候人们连树皮也见不到了。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把榆树皮碎屑放进石臼中,再用石锤把它制作榆树皮粉。
也可以榆树皮刮下来后,去掉外层硬皮,把内层白色的部分晒干、捣碎,再与花生皮一起在磨上碾,做成馍吃。还可以将榆树皮捣碎后,做出榆皮糊糊当饭吃。
逃荒途中,一名男子带着两个孩子在路边等火车。男子躺在独轮车上,上面有一床被子,她怀里抱着熟睡的孩子。在他们旁边,还站着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的衣服一模一样,很多时候,老大的衣服穿旧了就给老二穿,老二穿旧了,再给老三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时候温饱都是问题,哪还有钱买新衣服。
在街道边上,一名男子坐在独轮车上,在他面前的地上,躺着一名女子。她怀里抱着一个小包袱,实在没有力气走路了。她躺在地上休息,这样会好受一些。
这位大爷用独轮车推的应该是因饥饿而去世的家人,
这两位大娘在刮树皮,再当时绝收的情况下,只能靠树皮来充饥
刮树皮
当时到处可见都是刮树皮来充饥的百姓,
这位大爷更让人不忍直视,实在饿得受不了,直接啃起了树皮
这位大哥逃荒途中,更是饿的为了省点体力好走接下来的路,直接睡起了大觉。
一位小孩饿得嗷嗷大哭。
记得老一辈人说,饥饿到一定程度,根本没有力气出门,只能在家里躺着。即使是年轻人出门,也得手里拄着一根棍。
这是河南一个村子外面的沟渠,一排排小树已经枯死,树干已经没有了树皮。为了能活下去,人们什么都吃。草根、树皮、野菜、地里捡的坏红薯、酒糟、观音土、大雁的粪便等,只要能活下去。
河南南阳有很多老人,就是当年从黄泛区逃荒过来的,被父母卖了。当时的价格是:一个馒头一个女孩!一个饼一个女孩!
更加荒谬的是,驻扎在河南北部的50万国军(汤恩伯军队)居然没有开一枪,却被仅有的2万名日军赶出了河南。花园口水库也被无情地炸毁,导致河南省内的数百万人在水灾和饥荒中苦苦挣扎,许多人不得不面临饿死的命运。
更加离谱的是,那些不愿意前来救灾的河南国军,在后来更加糟糕的情况下失去了成千上万的袋装军粮,这些粮食足以支持100万人一整年的食物需求。
为了掩盖这一荒谬的政策,国军拆除了大量普通百姓的房屋,新建所谓的灾民救助所。实际上,这些救助所只是在诈骗那些因灾害失去了家园的人们,将他们从本来的住处中赶走,然后让他们挤在狭小的空间内生存。这意味着无数河南人家中的财产和家庭资源,已经被洪水摧毁,剩下的又被国军夺走了!
历史上,这样的事件反应出了当时中国的无奈和困境,也揭示了国民党及其领导人的黑暗面。那些在抗战期间溃逃的国军散兵游勇,很多时候是被日军追杀并且沿途遭到了河南人的报复。这些无辜的人们成为了真正的牺牲品,而那些本应保护他们的国家机器,则毫不顾及他们的安危,只顾自己的利益。
1941年的夏秋两季,河南本应是雨水充沛的季节,然而却连一滴雨也没有下。反而是炎热的骄阳似火,夺去了当地人民的生命和希望。在旱魃的狂舞中,昔日肥沃的土地已经龟裂成块,最终变成了沙化的荒地,不再适合耕种。曾经被誉为河南粮仓的滑县,连续三季颗粒无收。
接下来的1942年,河南受到了蝗灾的袭击。遮天蔽日的蝗虫一落到农田里,顷刻间就将庄稼啃个精光。整个河南境内的成千上万老百姓的生活都陷入了严重的饥饿境地。面对这样的困境,灾民们不得不宰杀自己平日爱如生命的鸡犬、耕牛,甚至是卖掉他们最后的财产——棉袄、锄头、土地。最终,他们只能割下自己的心头肉——把儿女、老婆卖掉,换取一点维持生存的资本。然而,死神最终还是降临了,夺去了这些灾民们的生命。
裹着棉胎走在街上的人,这是他的唯一家当。
路边饥寒交迫的孩子。
路边一边乞讨一边逃难的人。
饥饿的眼神。
饥饿的老兵。
皮包骨头的真实写照。
穿着破烂衣服饥饿的孩子。
饥饿的孩子。
正在挖野菜的妇女和她的孩子。
在地里干活的人。
路边的花生摊和后面的乞丐。
露宿街头的人。
饿晕在路边上人和他的孩子。
为难民检查身体。
一路爬行,一路行乞。
衡阳粥厂。
正在熬粥的场景。
在等待救济的民众。
人们在施粥摊前欣喜地等待分粥。
分到的粥,先喂给弟弟吃。
吃到食物的难民。
学校里排队的孩子。
小孩带着盲人们行走在路上。
运送中的救济物资。
运送物资的船只。
分发食物的善人和接受食物的妇女和孩子。
分到食物的众人。
火车上逃难的人。
火车上逃难的人。
逃难路上的人们。
逃难中的人,不知道家园在哪里。
逃难的孩子,他下面坐着的是全家的家当。
马车上逃难的人。
路上躺在地上休息的父子。
无家可归,躺在地上的人。
躺着嚼草根的难民。
冬天里走在寒冷路上的难民和她孩子。
喝粥的母女。
村民集体推着全部家当集体逃荒,边上的土堆也不知道是什么,有谁知道吗
集体逃荒,在当时能有几辆马车,应该是富裕人家,不知道车上装的是粮食吗?
这是村民在逃荒途中看到镜头,在当时那个落后年代面对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全部产生了好奇
爬火车
可以看到火车上,尤其车顶全是逃荒的百姓。
当时的灾民们想尽办法扒火车逃离灾区,逃出去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主要有三个方向,即流向国统区、沦陷区、根据地。
而有些拖家带口的饥民,在无法忍受饥饿的时候,只得将自己的儿女贱卖到遥远的“人肉市场”。在那里,亲生的骨肉只能被当做商品来买卖,以换取微薄的粮食充饥。
可以说,1942年河南大饥荒之惨,早已超过了历代。在这次饥荒之后,河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没有缓过劲来,当时有着“十年九荒”之说。
面对河南政府如此饥荒,重庆的国民政府不可能不作出应对措施。实际上,早在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那里,国民政府获悉了河南大饥荒的事情,但没有想到有多么的严重。
当时河南地区的国军部队也有将近100万人,这100万人的军粮也需要国民政府解决。
但考虑到时态的不断恶化,灾民的不断死亡。时任国民政府最高统帅的蒋介石还是决定:将粮仓打开,全部运往河南地区,并将河南地区所征军粮数额由500万减到250万石。
这一举措虽然是杯水车薪,但起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河南的受灾问题。
到了1942年10月,河南饥民饿死的人数持续上升,并已经让国际知晓。于是,国民政府拨款5亿法币进行赈灾。
按照国民政府的计划是这样的:2亿元用于开设粥棚为饥民施粥,3亿元专门用于购买赈灾粮。
然而,这一美好的计划,到了下面执行之时,就全变了味。三亿元用来购买赈灾粮的法币,不仅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转化为粮食,还有大部被贪官污吏所吞没,因此实际的赈灾效果并不乐观。
但有总比没有强,国民政府所做的赈灾举措,只能说在出发点上是好的,但实际效果上和投入力度上还是远远不够的。
最后这张是满仓的粮食,希望当时都顺利分发下去了!!!
不过,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随着1943年的第一季小麦成熟丰收以后,这场千年所未见的惨烈大饥荒,总算翻过了新的一页。
只是这场旱灾、蝗灾给河南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不仅让人们失去了生命和家园,同时也摧毁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尊与希望。
历史告诉我们,灾难往往会让人变得更加坚韧和勇敢,但是这种勇气和坚韧的代价实在是太过沉重了。
●美国记者眼中的“河南1942年大灾荒”是什么样的?
●我国古代产生了一批记录灾难相关知识的书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灾难文化
●未来人类有可能会面临“三大灾难”?需要重视起来了
●古时候闹饥荒,百姓为什么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反而吃草根、啃树皮?
●河南大饥荒的真实场景:300万人死于饥饿,一组图告诉你,当年有多惨
关键词: